「非升即走」的用人模式,相信在高?;蛴幸膺M高校工作的博士人才都不陌生。
1993年,清華大學首次引入「非升即走」制度,至今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,「非升即走」逐漸成了高校和教師們的共識。
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優化教師隊伍,但實際工作中卻存在不少偏差,部分高校嚴苛的考評制度讓高校青年教師們苦不堪言。
近日,有傳復旦大學將推出“非升即走”的替代計劃,不升也能留,只要青年科學家可以在行業內做得足夠好,就可以留下來,化解“五唯“壓力。
該消息令人不少科研圈中人振奮,同時也好奇復旦大學此舉會帶來怎樣的影響——
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參加“對話大腦”院士論壇時提到,文章并非科研的全部,青年科學家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代表性成果,包括科研成果、教育成果以及重要應用的成果。學校也正在努力構建更完備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,其中最大的短板是缺少優秀人才,特別期待有志于成果轉化的科學家加入復旦。
可以看出,復旦此舉是為了招攬人才,但也從側面反映出「非升即走」制度下潛在的問題。
01. 被剝削的教師
有人評價「非升即走」制度,美國重點在于“升”,而國內高校的重點在于“走”。學校通過考核,促使青年教師不斷產出成果,原本是合理的。但由于高校掌握著話事權,青年教師很容易就陷入被“剝削”的困境。
有受訪教師表示,自己三年時間里既要正常完成授課又要發九篇C刊論文,實在沒有信心完成三年期考核,已經打算另尋出路,找個競爭壓力沒那么大的高校。
然而,達到考評標準就可以了嗎?并不。
即使完成指標也只是說明你擁有了“升”的資格,并不代表一定能留下來。有教師無奈講道:“完成硬性指標是一方面,具體結果還是要看專家、學術委員會的評審情況?!?/b>
不僅如此,還有高校聘任大量的青年教師,但最終只有極低比例的人能通過考核,意味著對于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師而言,無論你多么努力,依然難逃被淘汰的命運。
這樣的不確定性讓青年教師面臨巨大的壓力,甚至焦慮到失眠。
02. 功利化的科研
眾多學術界人物都曾指出,做學術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,科研產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需要心無旁騖地鉆研其中。然而在高校,青年教師不是“不愿坐”,而是“沒法坐”——各種考核都在約束著他們。
「非升即走」高競爭低穩定的氛圍下,科研很容易走上“功利化”的道路。
即使青年教師想做出有價值的科研,也要考慮到自己要面臨的考核,有多少文章在等著他們。為了更快出成果,他們往往只能舍難取易、追逐學術熱點,甚至是追求“短平快”。
而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科研成果缺乏創新性、選題單一短視,為了迎合論文發表而做研究,難以產出有重大價值的學術成果。
與此同時,對于真正熱愛科研的人才來說,處于這樣焦迫的環境下,無法潛心研究,是變相的人才浪費,也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。
總的來說,現時的「非升即走」制度亟需完善與改進。
事實上,近年已有不少高校開始放寬甚至明確不搞「非升即走」。比如——
宿遷學院的招聘公告,不僅拋出百萬安家費&科研啟動費來引才,還直接寫道:“無非升即走,入職即入編”;
重慶郵電大學在其《2022年高層次人才招聘簡章》中特別標注:“采取‘先進站、再進編’的人才引進模式,不采用‘非升即走’等招錄模式”;
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《高層次人才招聘啟事(2022年)》中特別提示: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不采用‘非升即走’或類似招錄模式,不實行競爭性淘汰?!?/font>
……
在「非升即走」成為常態的當下,不采用「非升即走」恰恰成了高校招聘時的“賣點”。
這些學校不采用「非升即走」可能是對科研的支持,也可能是招攬人才的策略。但無論是出于哪種原因,都期待高校能夠打破窘境,給教師群體多一點安全感。
不僅是為人才,更是為自身。畢竟教師做得好,學校才是最大受益者。
最后,也要給人才一點提醒——
復旦大學的「非升即走」替代計劃會帶來怎樣的改變,我們尚未可知,畢竟目前還未提出明確的方案。但有總比沒有好,復旦大學正做出努力。
為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環境,切除浮躁之風,讓學術回歸本質。這是一個好的開始,哪怕是一個口號,也依然值得期待。
但,無論是復旦大學還是上述的高校,不搞「非升即走」不代表可以躺平,高校應該倡導良性競爭,但競爭始終是必然的。
有競爭才有進步,無論怎樣,高校都會通過一定方式讓人才“跑起來”,關鍵只在于是什么方式。所以對于人才而言,唯有保持自身的競爭力,才能立于不敗之地。
▍往期內容
>>《“你都博士了,怎么可能找不到好工作?”丨高才情報局第48期》
>>《140萬安家費一次性發放!高校招人可以有多拼?丨高才情報局第47期》
>>《“青椒”血淚史:為什么我不建議你去民辦高校當教師丨高才情報局第46期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