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父母都覺得我應該再找找,不著急定下來,但是他們不知道985/211高校的競爭有多激烈,不是我想去就能去的?!?/font>
何英去年博士畢業,試過海投簡歷,但大多數都石沉大海,最后,他去了一所高校任教——雖然在很多人看來,那是一所“三流大學”。
“網上很多勸退入職三四流高校的言論,但是我想說,一條路好或壞,得親自走一趟才會知道?!焙斡⑻寡?,三流高校對比一流高校確實有不足,結合他的個人感受,主要在于:
01.科研路難行
在三流高校,科研有多不受重視?有教師透露,自己曾被告知“招人就是用來上課的,科研嘛,有就行了,不重要?!?/b>
對于有志搞科研的博士,不建議去三流高校。學校普遍學術氛圍較差,對科研的支持力度不大,受限也就更多——
可能你想查論文,發現學校沒有購買相關數據庫;想做實驗,發現學校的實驗器材缺乏維護,換新?不好意思沒有科研經費;做出來成果想投稿,發現期刊還有“潛規則”,沒有名氣的高校第一個就pass了……
02.學生水平低
不可否認,能夠考進一流高校的學生整體在理解能力、自主學習等方面都會更勝一籌。而在三流高校教書,你更可能會看到學生上課玩手機、打游戲,渾渾噩噩混文憑。
到了期末考試,還得根據學生水平來出題,一不小心卷子出得太難了,不行,得想辦法“正態分布”??傻搅烁脑嚲淼臅r候,2、30分的成績還是讓你懷疑起了人生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教師再多激情也很容易磨滅,并逐漸“擺爛”——學生聽不聽不重要,我完成我的工作就好了。
但是在一開始,對于富有責任感的教師而言,這樣的經歷是讓人很難受的,因為當你放棄學生的時候,某種程度也是在放棄自己。
03.重形式主義
高校層次越低往往越容易滋生形式主義,學校以行政為中心,學術資源也由行政人員掌握話事權,各種流程、手續、事務讓教師心力交瘁。
還有數不清的會議,冗長而缺乏效率,明明半個小時就能講完的,竟然能講兩個小時。
要是碰上“抱團”“站隊”的風氣,說話做事都得小心謹慎一些,青年教師想要突破更是步履維艱。
04.社會評價低
在一流高校任教會有更強的名譽感,換句話說就是:說出去好聽。
在學校里可能不覺得有什么,但是出去(比如參加學術會議)就很容易產生比較了,畢竟名校賦予教師的title總是更光鮮亮麗一點,而三流的學校說出去可能會“沒面子”。
……
不過“甲之蜜糖乙之砒霜”,三流高校也并非一無是處。
至少在何英看來,三流高校并沒有那么不堪,抱著“佛系”“平常心”的心態會好過很多,尤其是有編制的情況下。
用他的話來講,不去985,是不喜歡嗎?在競爭激烈的求職環境下,許多博士面臨的不是“選什么”,而是“有沒有的選”的問題。
一二流高校固然好,但能進去的只是少部分。三流高校是一個折中選擇,但有一個編制比什么都強。
再者,一流高校即使進去了也要接受“內卷”,即使再努力,也總有人比你更優秀。
如網友所說,985平臺是好,但能不能留下是一個問題,留下以后能不能占到985的便宜又是另一個問題,壓力不言而喻;
而在三流高校,想努力的人也能做出一些成就,不那么想努力的人即使文章發得少一點也沒關系。當別人在一流高校肝論文做實驗,你早已下班,優哉游哉享受生活。
最后,三流高校有實力的也有坑的,在“有編選編”的大前提下,有一些建議供人才參考:
01.優先選擇經濟發達的城市
如長三角和珠三角。發達城市的高校更注重師資隊伍建設,即使是雙非院校,也不見得比一般211大學差,甚至知名度還可能更高。
02.選擇高校優勢學院/專業
“背靠大樹好乘涼”,王牌學院/專業往往能獲得學校的資源傾斜,意味著團隊、人脈、經費、獎勵等各方面都更加可觀。相反,進入了學校的弱勢專業,即使學校再強也很容易被邊緣化,很難發揮價值。
03.想搞科研先了解平臺水平
雖然普遍而言,一流高??蒲辛α扛鼜?,但近年來,不少院校也在著力提升學??蒲兴?,不可同日而語。就像深圳職業技術學院,今年成為了首家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的國內職業院校。
總而言之,有人喜歡力爭上游,也有人喜歡自由自在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選擇沒有對錯,只有適不適合。
一味追求一流高校,搞得自己身心俱疲,最后還留不下來是一種痛苦;屈就去層次比心理預期低的學校,最后處處不滿意,追悔莫及是另一種痛苦。
最重要的是想清楚,自己追求的是什么。選擇一種生活,便無悔于選擇。
▍往期內容
>>《“鐵飯碗”不保?某地擬推出“教師退出機制”,對誰影響最大?丨高才情報局第51期》
>>《國內讀一個“雙非”博士到底有沒有用?丨高才情報局第50期》
>>《復旦將推出「非升即走」替代計劃,為什么我勸你不要太樂觀丨高才情報局第49期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