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高校圈有個話題挺熱的,又又又有一所高校取消了博士招生的“普通招考制”……
來源:浙江財經大學研究生院網
目前,國內博士研究生的招收方式主要有四種:直博、碩博連讀、申請-考核制和統考。打個不算恰當的比方——
①“碩博連讀制”就像是古代的察舉制(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、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,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):由高校自己在學校內選拔人才,通過考核,考取博士。
②“申請考核制”則像是古代的九品中正制(各地大小的中正,以自己所知將各地知名人士無論是否出仕皆登記其上,分別品第,并加評語):校內組織評審專家,先材料考核,考察你的科研成果,論文專利項目之類的,然后評分之后再進行面試,再打一次分,最后確定錄取名單。
③“普通招考制”(考試科目考核)更像是古代的科舉制:出一套卷子,誰考的分數高就錄取誰。
通過考試的方式升學,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進步和公平的體現??墒歉咝U胁┦?,從雙一流到普通本科,都在逐漸摒棄“普通招考制”,這是為什么呢?
01.
高校為什么要取消“普通招考制”?
很多學者認為:科研需要專項人才,而“普通招考制”無法體現人才獨特的科研能力。
2014年,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這樣一篇文章《我國多所高校試點博士“申請—審核”制:把招生權還給導師團隊,注重專業興趣和科研能力考察》。
從官方的口吻我們可以看出:“普通招考制”的試卷即使難度再高,也不能體現科研能力,科研講的是創新性,而這項能力并不能被一張試卷給量化評判。
畢竟到了博士階段,要求與碩士就截然不同了,“寬進嚴出”是普遍情況。
通過考試進入的博士,由于并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符合科研標準,導致“博士延畢”的情況非常普遍,我國博士生延期畢業率一直在40%左右。
如果盲目地追求公平,采取古板的統一試卷考核——考試厲害,能說明他應試能力強;那如果考分太差,能不能反映這個人專業基礎學得不好?
也不一定。
“科研到最后大部分都是交叉學科,去考一張卷子能說明什么問題?比方說:我們套間有個搞圖像處理的,就是別人拍CT的片子,然后用圖像處理,提取一些生理病理特征啥的,又要生物知識又要計算機視覺的知識,你覺得考哪個合適呢?原本招考的博士是按錄取專業的性質考的試,機械工程,就考個機械原理啊之類的,或者工程力學啊之類的,到實際的科研中根本用不上。耽誤時間學這個,其實很沒有必要,體現不了什么?!?/span>
——老程,某top985高校的理工博士
有些人說,取消統考卡人是降低了讀博要求,但事實證明,哪怕好入學,也不等于好畢業。
02.
未來高校招博士的趨勢
據不完全統計——2021年全國364所高校中,有267所高校明確表示:采取博士的申請—考核制;在全國147所“雙一流”建設高校中,超過93%的高校在實行“申請-考核”制,其中超過60所已經全面取消統考。
從“申請-考核”制度的發展時間,也可看出未來高校招博士的趨勢。
2007年,北京大學在招收外國留學研究生時采取了申請審核制;
2007年,復旦大學在醫學博士招生中,加入了“材料審核制度”;
2008年,上海交通大學在博士生招生中提供100個名額,試行“申請-審核”制度;
2013年3月,《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》中指出:“……注重選拔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優秀在職人員。建立博士研究生選拔“申請-審核”機制,發揮專家組審核作用,強化對科研創新能力和專業學術潛質的考察?!?/span>
2019年,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(2018-2022年)》:“……完善博士研究生“申請-考核”和直接攻博等選拔機制……”
不管怎么說,從名校帶頭,到普通高校跟上步伐,未來高校招博士不再傾向“普通招考制”的趨勢,應該是板上釘釘了。
03.
取消“普通招考制”對碩博的影響?
【不利方面】
考卷是硬性的,人力是可以操作的。一旦不用考試,很容易造成導師“一言堂”。
「教育公平」總是和「教育歧視」一齊出現。
當導師權力變大以后,也就滋生了“學閥”的環境,尤其是某個領域內,大牛之間,小牛之間,人際關系顯得更加重要了?!澳愕膶熡袥]有人脈?”這一區別,也會加大普通人之間不可逾越的發展鴻溝。
【有利方面】
利好“偏科”博士。
包括985/211在內的許多高校招收“申請-審核制”的博士時,除了對核心論文有要求外,也會對外語水平有要求,目前來看,這個要求很低……
有的學校就是簡單的六級證書,有的學校就是六級證書+英文文獻閱讀考試,難度都不會太大。
筆者想到有個博士朋友在課題組時發了5篇sci,但六級沒過,依舊沒影響他做好科研。
擴招博士的體現
讀碩不能水,讀博要趁早。
一個科研能力強的人,可能在廣泛的學科領域很難面面俱到,但是某方面專業的基礎,還是可以靠著實打實的論文、專利等科研產物來證實。
由于“申請-考核制”下的評審專家們事先都不會公布,人數達到了一二十個,同時也會采取導師回避制,再怎么人為“干涉”,實際操作起來都是有難度的。
“科研就是在基礎學科的前提下,探索未知。扎實的基礎知識有利于科研,但是不能決定科研水平,更重要的是創新性?;A學科只是土壤,能不能拔地而起?還要考察現有的成果(有沒有打好地基),對未來研究的計劃(建筑規劃圖),這些才是更重要的?!?/span>
——老程,某top985高校的理工博士
所以,比起擔心面試時專家們為難自己,不如先想辦法努力提升個人的科研能力。畢竟你做的東西有沒有含金量,多大份量,是不是你自己做的,一問便知。
